恐袭波士顿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凯文·贝肯,约翰·古德曼,米歇尔·莫纳汉,J·K·西蒙斯,梅莉莎·班诺伊,亚历克斯·沃尔夫,欧阳万成,瑞秋·布罗斯纳安,埃里卡·麦克德莫特,克里斯朵夫·奥谢,文森特·库拉托拉,詹姆斯·科尔比,迪牟诺罗凯茨

导演:彼得·博格

 剧照

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2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3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4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5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6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3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4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5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6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7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8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19恐袭波士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12:21

详细剧情

  影片聚焦于2013年发生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是继《伦敦陷落》《深海浩劫》之后,又一高口碑灾难巨制,该片真实还原了在波士顿恐袭发生后,FBI、当地警方在102小时内全力缉捕真凶,阻止了犯罪分子下一步攻击行动的英勇事迹。

 长篇影评

 1 ) 真诚的电影

爱国者日
如果问什么叫一部真诚的电影,爱国者日如是。
真诚直至真实。
本片根据13年波士顿爆炸案真事儿改编。
要问改哪儿了,没亲身经历过的人从头至尾都瞧不出来。
全片的氛围均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主角没有自带光环,反派没有秀智商下限,FBI没有一味犯二,政府没有一路伟光正,路人青年(见图)也没有负责作死。
然而人物的真实行为呈现出来的精彩程度,远胜浮夸的艺术渲染。
先看一条线,通过路人青年的角度来侧写爆炸事件:
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爆炸事件发生时就在十几个街区之外,此刻他毫不知情,心里念着的是在中国的父母,自己在美国的事业,以及外卖店里美好的邂逅。
买了好车,不料被爆炸事件的始作俑者盯上,被抢了车,被劫持。
一个普通人,遇见此事会做何反应,会智斗歹徒,化身正义英雄吗?显然不会。会怯懦吞声,任由持枪歹徒作福作威吗?也不甘心。
他选择的,是一个普通人都会的,跑。
如何跑,如何与歹徒周旋,此片的精彩之处,从这里可窥得一二:演员细微的肢体语言,微表情,充分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真实的恐惧;游离又若有所思的眼神,一气呵成的展示了从懵逼到略微镇定的心态;逃脱后慌忙又不失冷静的报警求救,便是一个心思慎密的普通路人对求生本能最好的诠释。
远比张牙舞爪大吼大叫的演绎来的精彩,节奏把控堪称一流。
本片最可贵的,不是主旋律精神的盲目宣扬,也不分门别派,不阐论谁是谁非。
反而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警察、受害者、犯罪者,以及这些普通人的家人。
真实的展现他们在面对沉重伤痛下的种种。。。(不剧透,观者自知)
由此可见,何为一部真诚的电影。

 2 )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判决:为了谁的正义

《恐袭波士顿》经真实事件改编,确是较为成功的一部纪实题材佳作,即使我们知道事件的始末,但影片依然能为你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导演彼得·博格曾经执导过灾难片《深海浩劫》,改编自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身临其境的紧张气氛,恰到好处的节奏把握,有条不紊的多线叙事,对事件的解构还原以及人物的情感刻画,都表现出丰富的层次与观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主旋律电影所必需的一些符号仍然需要出现在应当出现的位置。观影之余,真实的案件审理与判决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在2013年4月15日,正值美国的爱国者日。当天两枚炸弹在马拉松赛终点线附近爆炸,共造成3人丧生,264人受伤。警方认定,发动这次袭击事件的嫌犯为焦哈尔·萨纳耶夫和塔梅尔兰·萨纳耶夫兄弟俩。他们在逃亡期间还枪杀了一名大学警察,劫持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塔梅尔兰在案发几天后在警方的追捕中被击毙。焦哈尔后来在波士顿郊区一处住宅后院的船上被找到,他在案发前已在美国生活了10年。

2015年5月15日,美国联邦法院作出判决,宣布判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嫌犯焦哈尔死刑。案件审理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被此间舆论称为“近20年来最受关注的死刑案之一”。

案件的审理工作自正式启动以来持续了3个多月的时间。自1200人中遴选出的12人陪审团用了3天共14个小时最终才确定了焦哈尔的死刑判决,按照美国法律规定,死刑判决需要陪审团成员取得一致意见才能作出。对焦哈尔的30项指控全部成立,其中17项可判处死刑,在最后的判决中,焦哈尔在6项指控中被判处死刑。据称宣布判决时,被告的双手交叉地放在身前,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检方表示,焦哈尔是一名恐怖分子,他在马拉松赛的终点线附近帮助放置自制的高压锅炸弹,并协助引爆,造成严重伤亡后果。其发动袭击是针对美国在穆斯林国家的战略而进行的报复行动,并认为其屠杀无辜百姓的行为是正当的。据报道,在焦哈尔案发后藏身的船上,他们写下了发动袭击的动机,表示要美国“停止杀害我们无辜的人民,我们就能停止”。检方称,焦哈尔相信自己是反对美国的圣战者。

焦哈尔的辩护律师克拉克是美国知名的刑事辩护律师,曾成功地为包括“炸弹客”卡钦斯基和“奥林匹克公园爆炸者”鲁道夫等进行过免于死刑的辩护。她并没有就检方的指控进行争辩,她表示,辩方不会“回避”焦哈尔的罪责。她在结案陈词中对陪审团说,年仅19岁的焦哈尔是在哥哥影响下才参与袭击,塔梅尔兰才是袭击行动的主使,如果不是塔梅尔兰,爆炸就不会发生。故从案件审理一开始,辩护律师就已基本认定焦哈尔是有罪的,因而将辩护的主要目标放在减轻罪行上,即罪轻辩护的诉讼策略。

检方代表、美国联邦检察官梅林在做最后陈述时,再一次向陪审团成员展示了在两年前死于那场血腥爆炸案受害者的照片,并且指出,被告已经到了足以辨别自身行为的年龄,而焦哈尔本人明确表示,就是要为了美国在伊朗和阿富汗的战事复仇。

虽然波士顿的许多人要求严惩凶手、伸张正义,但在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上意见不一。据报道,波士顿多数人认为,应该判处焦哈尔终身监禁而不是死刑。

早先的民意调查显示:在2013年9月,即爆炸案发生5个月后,57%的受访者认为焦哈尔应被判终身监禁,3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判其死刑。案件审理期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判处焦哈尔终身监禁且不得保释的支持率达到62%,支持死刑判决的只有27%。受害人家属意见也有分歧,一部分亲属曾公开呼吁陪审团放弃死刑选择,以使他们能早日走出这一悲剧的阴影,重新开始今后的生活。为何人们会希望对焦哈尔这样罪大恶极的罪犯不判处死刑呢?

焦哈尔案之所以引发死刑争论,其一,该案是根据美国联邦法律提出起诉的,而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早在1984年就废止了死刑,且自1947年始,当地就没有再执行过死刑。

其二,美国死刑犯的实际被执行率低。据美国媒体统计,从1998年至今有80名被告在联邦法院被宣判死刑,但只有3人被执行死刑,其它大部分案件仍在上诉,还有一部分死刑被撤销,或是被告人死亡或自杀。

其三,死刑判决使该案进入漫长的上诉阶段后,由于案件的始终保持着不确定性,对受害者的直接影响将挥之不去。每个死刑判决几乎都会引起直接上诉,如果上诉失败,被告辩护律师可以根据程序要求美国地区法院进行罪后复查。如果复查被拒,还可以向美国上诉法院乃至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在庭审即将进入最后量刑阶段之前,该案最小的受害人马丁的父母比尔和理查德曾在《波士顿环球报》头版刊文,呼吁美国联邦司法部排除对焦哈尔的死刑判决。他们表示,希望司法部取消寻求对焦哈尔进行死刑判决,而代之以将他终身监禁,不得假释,同时剥夺所有上诉权利。他们说,他们深知被告所犯罪行的残忍,夺去了他们8岁儿子的生命,并使7岁的女儿致残,“政府有理由寻求进行死刑判决”,但这将导致甚至绵延数年的上诉审理过程,从而“不断在我们的生活中重现最令人痛苦的日子”,但是,只有当被告淡出媒体焦点和人们的视线,他们才能够开始“重建生活和家庭”。

然而,许多政界及专业人士更倾向于支持死刑判决。美联邦司法部长霍尔德表示,焦哈尔的行动性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迫使我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焦哈尔冷酷地制造了恐怖袭击,造成数百人受伤,并使3人丧命。其在声明中说,没有任何判决可以治愈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心灵创伤,也无法使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的心灵和躯体得到恢复,“这一判决是对这一可怕罪行的适当惩罚”。

纽约法律学院教授、死刑判决专家帕莱克尔表示,他并不认为受害人亲属的呼吁会对联邦司法部的决定产生多大影响。他说,受害人亲属和幸存者有发言权,但他们并没有决定权,因为其中还存在着“更大的利害关系”。帕来克尔支持判处焦哈尔死刑。其称,这是恐怖主义问题,死刑判决的目标之一就是对恐怖主义的一种控诉。

故而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死刑判决从某种层面上讲,较之受害者的诉求,国家利益、社会形象及舆论威慑更需要死刑判决这一面旗帜飘扬在美利坚正义无畏的土地上。

 3 ) 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

群像戏,几个镜头印象深刻:1.老头给警察扔出一把锤子,让警察砸死那俩混蛋;2.在恐袭中断腿的人用假腿跑过曾经发生爆炸的地点,大家向他鼓掌,他到达终点后紧紧地抱住妻子;3.警察受访时表示,他从来没有被人们如此喜欢过,波士顿的市民夹道欢迎他们,他们就像是打赢了一场战争!BOSTON STRONG!

 4 ) 让我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爱国!

我相信这个观点绝大部分观众都认同:好的电影绝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输出方式。而意识形态本身却并不妨碍其成为一部好的电影作品,这也解释了瑞芬斯塔尔为纳粹创作的《意志的胜利》为什么是一部优秀影片,而《建军大业》却是一部烂片。就像绿绿们也同样可以拍摄宣传意味浓厚的优秀影片,并不会为真主的血腥而否定全片的价值。恰恰相反,最垃圾的电影往往连个可输出的意识形态都没有,通篇都闲扯淡逼,生搬硬套拼凑出一个所谓的“故事”,可是当你分析起它的价值观时,却是似是而非的。就像如今中国的社会现状,堕落的源头就是“不明确”,是非不明确,审美不明确,连善恶都不明确。就像剧组那些自以为通透的中年男对我的“循循教导”:年轻人,做人要圆滑。

圆滑个屁!我就是个小演员我需要什么圆滑?我就混口饭吃不用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甚至狼狈为奸勾心斗角只图个上位机会,而且我早就知道在真正有资源优势的对手面前,所有这些伎俩手腕加起来都顶不上个屁用。也许绝大多数中老年男都被《三国演义》洗脑了,真以为出身底层只靠耍手腕就可以扭转乾坤改变命运呢,其实世间就寥寥那么几只黑天鹅,绝大多数都是凡尘里的一缕烟,错觉,完全是认知上的错觉!当我早早明白了这一切,我也就早早放弃了圆滑,我知道我这一生可能很大概率“不成功”,所以我只期望能活出自己,让自己有模有样,有情有义,更重要的是:有个属于自己的“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审美观。对就对、错就错,不存在又对又错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那都是无耻的人想混淆视听的人在给自己找借口!

《爱国者日》就有明确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没什么新鲜的,往大了说是老生常谈: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也可以换种说法:“爱是战胜邪恶的唯一手段”,但也完全算不上“新”。重要的是它很明确,并且贯穿始终。它不回避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邪恶的载体是穆斯林,政府向公众刻意隐瞒案件细节甚至一度忽略了原本应该被密切注视的恐怖分子,只为了不激起反穆斯林的情绪。光这一点,也许再过二十年中国电影都做不到!(想想75,我家亲戚是亲历者,残忍血腥程度举世罕见,竟然连个纪录片都没有,就更别提主流叙事电影了)

为什么会这样?实在让人愤慨!这种往往会铸就伟大电影的重大社会题材中国就根本没人敢拍!你说中国的电影人憋屈吗?公平吗?别老拿伊朗电影说事了,实际上它们根本不行!除了少数几个天才导演的那几部屈指可数的文艺片,伊朗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连个屁都不算!因为他们的审查制度就决定了,他们的电影工业根本发展不起来!电影工业不发展,你拿多少个电影奖项都没用!你还是落后,还是无法占据意识形态输出的高地!文艺青年确实喜爱伊朗电影,但那就那几个中国文艺青年也扶持不了整个工业体系,这是最最简单的道理。

中国不缺乏阐释明确价值观的优秀电影,但这样的电影目前却不是市场的主流。我们的爱国主义电影根本就没有揭示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包括《战狼2》。在很多电影里,包括在观众的心中:爱DANG就是爱国,爱ZHENFU就是爱国,爱人民解放军就是爱国;但面对自己的国人:谈不上爱;面对杀中国人的老外:谈不上恨;面对被屠宰的宠物却热泪盈眶。这就是你们口中所谓的“爱国主义”。

国绝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也不是一个虚伪的概念,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你不爱这里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却宣扬自己爱着这样一种口号,那这种“爱国”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欺欺人吗?你对身边的人完全没有爱,还能自诩为“善良”吗?你对屠戳你本民族同胞的暴徒和倾力打压你民族上升的罪恶势力完全没有仇恨和反抗意识,却只有惧怕和“自保”,你还谈什么“爱国”,谈什么“公义”呢?

 5 ) 爆炸案亲历者的一些回忆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过去5年半了,发生的时候,即将初为人母的我怀着9个月的身孕,现在老三都要一岁了。

爆炸案发生时,我在终点线不远处的公园野餐;mit校警被枪杀不久前,我从koch楼前(老公的实验楼)路过,所以我说自己是亲历者;但和那些真正被恐怖份子深深伤害的人们和家庭来说,我们其他的波士顿人是多么幸运呐。

这部电影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几次落泪,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但很多小细节却仍非常清晰,我打算把这些细节记录在这里,以防以后老了记不得了。

其实爆炸案发生后,我情绪激动立刻写了文章记录下来,很快被当时的网站推到首页,但可能是为了宣传,那个网站对我的文章标题进行了修改,变成了我不喜欢的角度,我删掉了文章。事件热度过去后,我又重新贴了出来。在这里,我就简单讲一下。那天,天气特别特别的好,从我家到马拉松终点线的线路特别特别美,所以即使快生了,我还是和老公去看马拉松了。其实我真的很想去终点站附近看看,但人太多了,我们决定大肚婆不要跟着乱,改道去边上的公园吃我自己包的寿司。吃着吃着,彭的一声,又彭的一声,我以为是摩托车的声音(有时候摩托车会发出很响的爆声),我老公很警觉,我还笑他,逗他是朝鲜打过来了。直到我们发现人群大批离开现场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知道后,老公领着我坐在河边,我们不敢过查尔斯河回家,怕二次爆炸。事后回想起来,我当时没有寒怕,只是真的非常尿急,除了这个再没有其他情绪了。再后来,mit校警被杀的那天,我和我老公都因为有事没有去实验楼,回家看电视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好了,说是要简单说,又啰哩啰嗦说了一堆。现在要记录细节了,其他的事情,电影都描述的很好了。按照时间顺序来。

1、爆炸现场一定是很混乱,但周围的区域实际上很平静,因为大家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一头雾水,即使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严重程度。我其实还想迎上去看看究竟怎么回事。后来,我现在还深深地记得她的表情。一个应该是刚刚冲完线的亚裔跑步者,披着银色的保暖布,一边哭一边挣扎着往河边跑(不是因为受伤而挣扎,应该是太累了),她从我们身边路过,我看着她的脸,哭泣着扭曲着,我心想,她为什么要哭,太累了吗?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次一看到马拉松爆炸案相关,我就会想起这张哭泣的脸,和挣扎着跑远的身影。

2、当年,作为穷学生,手机没有流量,没办法上网查。给同城的表弟挂电话,让他搜索一下。他挂了电话没多久又打了回来,告诉我出事了,快点离开,离开的越远越好。我让他不要告诉家人,省得大家担心,表弟说:“姐呀,这个事情挺大的,我估计是瞒不住的。”后来,我和我老公给自己的手机开了流量

3、爆炸案当晚,追踪了好几个留学生论坛之类的网站。有些寻找某些留学生的信息,我记得就有寻找受害人之一吕令子的信息,是她的室友,发现她去看马拉松却一直没回家。我隐约记得(准确性已经不可考了),一个贴子说,和吕令子一起去的朋友被在一个医院找到了,伤重,但情况稳定,她不能说话,但是有在纸上写着:(大意)吕令子应该是不行了。唉,真的是太令人心碎了。我还记得,最初,吕令子的家人不愿意透露她的姓名,之前寻人的贴子里,大家呼吁不要再提吕令子的名字,因为这样违背她家人的意愿,后来是波士顿大学进行了劝说,三位受害人的名单才正式公布出来。对了,电影里提到了,三位中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去看他妈妈跑马拉松,人生还没开始就匆匆结束了,这个小男孩有个妹妹,在爆炸案中失去了一条腿。恐怖份子真的是太可恶了,为什么连无辜的孩子都不放过?!

4、时间快进到恐怖份子枪杀mit校警的那天,对了,因为我老公是mit的博士生,我家就住在mit附近。我回到家,发现一个朋友来做客了,这个朋友家离我家其实挺近的,走路20分钟的样子。做客的时候,社交网站上就出现了枪杀校警、抢车的消息,家里还可以听到警车在附近呼啸而过的声音。我这个朋友,是个大男生,我们都寒怕得不敢让他回家了,他就在我家客厅凑合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知道战场转移到Watertown他才离开。案件结束后,通过新闻我们知道了恐怖份子的住处,就在不是很远的地方(central square附近)。

5、事件结束后,走在mit的校园里,大家都会主动跟每一位校警表达感谢。可惜,Sean Collier再也听不到这些感谢和赞扬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的一位朋友需要住处,我的另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说,他的朋友急需一位室友,想让我帮忙联系。我问及需要室友的原因,我的要好朋友顿了一下,说因为原来的室友,在波士顿爆炸案中去世了。我才恍然大悟Sean Collier其实是我好朋友的朋友,我很可能在他们的聚会上见过他。大家都只知道他是一位英勇牺牲的校警,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想起他也只是一位大男孩呢。我想象着他的室友,他的朋友,回到家,东西都在,却看不到sean的身影,到了月底,室友一个人要付双份的房租,命运真是愿意捉弄人。

6、枪杀校警的第二天,波士顿大封城。真的是谁都不出门,街上静悄悄的。我原本需要在家赶文章,但那个时候谁还有心思写文章。我记得我当时想,去他的分数,不管了!我要亲自听听恐怖份子落网。(没多久教授发邮件,说因为这次大搜捕,文章不用交了)所以那一整天,我和我老公都在刷社交媒体,看电视,后来我们发现了更好的方法。

7、这个方法就是听警方频道,最快得到消息。下载手机app就可以听了,当时我就挺着肚子坐在椅子上守着电话听着警方广播频道。直到晚上,终于听到了恐怖份子被抓获。广播里各种级别的警察用雀跃的口吻互相庆祝鼓励。我忘了具体的内容,就是一句话,每个人都重复。究竟是good job,还是congratulations呢,我是真的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当时激动的心情。

8、我要提一个让我有一点点惭愧的细节。在fbi公布嫌疑犯照片时,Reddit展开了热烈讨论。我的一个Facebook好友转发了他们的一个热门观点,白帽子的嫌犯(那个弟弟)是失踪了的一位年轻男士某某某。在马拉松前几天(还是几个礼拜?)就在马拉松路线上的街边公园里,树上、长凳上,贴了好多寻人启示,某某某失踪了还是离家出走了,他的家人在寻找他。巧合的是,某某某特别像白帽子的恐怖份子,再加上寻人启事贴在离爆炸案不远的地方,我记得我有给我朋友留言对这个推论表示震撼。当然时候证明是乌龙一场,还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二次伤害,唉。

9、大封城的那天,很巧,有个认识的阿姨从费城途径波士顿去纽约,她给我带了我妈妈要给我的东西,本来说好了她去纽约再邮寄给我,不知道为什么,她非要在波士顿当面给。还要求我老公在封城的情况下去机场找她。我当时就很生气,这位阿姨是在搞笑吗?!当然我们没有去,命更重要。这个阿姨,以后再没有太多的联系。

10、我老公当时的导师,工作非常非常的忙。但爆炸案发生后,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放下了手头所有工作,每天在医院里进行了大量的截肢手术。这些医护人员也是英雄!

11、发生爆炸的接到boylston street和隔壁街道newburry street是波士顿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大部分很上档次的旅馆都开在这里。爆炸发生后,警方封锁了这些街区,很多外地赶来参赛运动员没办法回到自己的旅馆了。当时好多当地居民自发组织起来,邀请这些运动员来自己家居住避难。要不是因为我真的快生了,我们也很想参与,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12、最后的最后,自从爆炸案后,我再也没去看过波士顿马拉松,一到人多的地方我就有点害怕,赶紧找好撤退路线。有了孩子以后,就更怕这种事情。每次看到新闻里报导恐怖袭击,我就不敢想象现场那些可怜的孩子和他们无助的家长。所以每次去人多的地方,我和我老公都会提前指定好逃跑路线,我们说好了,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一人抱一个孩子就跑,我跟我老公说:你抱着一个跑得远远的,千万别回头等我,相信我,跑不动我就藏好,我会保护好其他孩子的。

就这些吧,希望恐怖份子赶紧消停,不要再为了自己无聊的想法而毁掉那么多人的生命和爱!

 6 ) 短评写不下

3.5 整体偏纪实风格,用了大量的真实录像和图片,末尾照常来一段真实人物采访。如果始终保持这个风格还好,但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影片后半主角警察与同事关于爱的对话配上慢放的配角画面实在太刻意和浪漫化了,又回到了老套的爱可以解决一切,与之前以及之后的纪实风实在格格不入。 影片切入的角度也就是角色很多,几乎涉及到事件的方方面面,节奏控制的还好但深度十分浅薄。属于不错,但仅仅是不错的片子。 另外,欧美很多恐袭的直接实施者都不是来自那些敏感地区,有的甚至不是原生穆斯林,而是出生成长在当地后来才入教的白人,他们如何成为恐组人员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另,我也算老阴谋论了,美国自己炸自己诬陷穆这种论调还是第一次见到。 还有,都这这么久了,中国人数学好的梗还没玩够吗?再另,对于在这种公共事件或自然灾害中受伤的人而言,真正难过的不是一开始和最初的那几年,而是等到人们渐渐遗忘灾难,社会不再为他们提供特殊的帮助和包容后,那时,才是最难过的。 现在谁还会记得512中截肢,失去亲人的人呢?我们多久没在媒体上见过他们了? 但他们所受到的伤害却不像人们的记忆那般容易逝去。

 短评

被劫持的中国车主逃跑那里我真的心悬到嗓子眼……太有代入感了。

4分钟前
  • Incertus
  • 推荐

穆斯林看了a lot of porn这个细节好顶赞

5分钟前
  • 幽云十六州
  • 推荐

特别精彩特别紧张。我估计美国的意思可能是:你搞恐怖袭击?那来吧,我们找到你太容易了,而且就算付出再大代价我们也会把你干掉。

6分钟前
  • 神猪尝百草
  • 力荐

Dun Meng: "go get the motherfuckers!"

9分钟前
  • gavin.j
  • 推荐

这里面提到的love并不空洞

12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范本,情节紧凑,真实监控镜头与电影镜头剪到一起,全程写实,改编有度,注重细节,把《湄公河行动》这类号称真事改编却严重夸大其词的玩意衬得幼稚可笑。8/10

16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从开头温馨的画面开始就揪着心,像是一部纪录片。分不清楚哪些是演员哪些是当时的记录。整个电影院都是抽泣声。在波士顿三年,去看过全马,也跑过半马,还没去看过红袜队比赛。信用卡被盗,警察叔叔给过温暖的拥抱。我爱波士顿。Just love it.

21分钟前
  • 绿皮车的终点站
  • 力荐

作为在波士顿生活的人,毫无疑问打五星,看完更爱波士顿了。电影里所有的建筑街道都是自己生活过的地方,连宿舍大楼都有出镜真是太开心了。电影拍得很紧张很扣人心弦,又很细节化很真实,尤其喜欢把演的部分和纪录片镜头剪切在一起,切换得非常震撼。

26分钟前
  • 朵朵鸭🦍💨
  • 力荐

爆炸前的波士顿天气晴朗,人们用双腿奔跑;爆炸后的波士顿全城死寂,有人永远失去了双腿。男人戴着义肢再经过爆炸地点时,眼泪奔涌。恐怖分子或许也有一抹给侄女系鞋带的温柔,却任由另一个无辜的孩子盖着白布躺在冰冷的跑道。戴头巾的女人可能是审讯官,也可能是恶魔之妻,仰仗你如何解读自己的信仰。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场恐袭是推我跑马的动力之一。私人情绪太浓,爆炸场面一到就眼泪哗哗。本片没走反恐套路,通过BPD的视角,将现场救护,拼死守枪,绑架逃脱,小巷激战,全城戒严,这些大片的元素拍出了一座城市最普通的人最朴实却动人的情感。成就了一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好人”vs“坏人”的战斗。

32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今年看得最全程投入的片子之一。抛弃了好莱坞剧作形式,基本上按纪实时间顺序讲述了事件和调查程序,和去年的《聚焦》形式类似,但更加主观,也更加情绪化。奉献了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最积极的亚裔(中国)角色。

34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巷战和加油站逃出生天的戏非常过瘾,中国人两米八!很讨厌歌功颂德的部分,这些恐袭的源头正是美国自己的政府多年来干预他国内政掀起他国内战最后报应到整个白人世界,但是这部戏里我看不到关于这个任何的反思。

39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

之前只晓得死难者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不知道还有一位被绑架的中国留学生立了大功。除了Mark Wahlberg主演的警察是纯虚构之外(而且这个角色的设定有点问题),本片的其他角色和故事主线都是高度还原的。

41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彼得博格以前常被叫做小麦克贝,这片要让贝来拍,怕是会比恐袭本身更加恐怖

43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邪教徒都得死,跟种族无关。

47分钟前
  • De Ajacied
  • 推荐

拍的很真实,很多人都说别忽略了美国先侵略别人。我认为战争产生的问题就该用战争解决,堂堂正正的打一架能怎样?本着亡国的信念也要一雪前耻的去战斗,这才是维护荣誉该有的觉悟。这样去搞平民手段太卑鄙,最重要的不是赢而是怎么赢。

51分钟前
  • Andrea
  • 推荐

沃伯格像蝙蝠侠一样第一时间出现在各种罪案现场。其实除去开头(很像选举宣传片的)“美国普通人平静美好充满爱的生活”及最后齁人的鸡汤外,中段拍得还不错,节奏什么的都还好。但为什么这种电影无论什么党派的人拍最后都会归结到“爱能战胜一切”?好不容易问题问出来了,结果还是爱来爱去

53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尽管对于整个事件的全景扫描稍显流水账,彼得博格标志性的手持摄影与Trent Reznor & Atticus Ross的配乐却很好的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紧绷的节奏中,最后照例的真人访谈与照片也非常管用。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还成功塑造了一位好莱坞少有的亚裔男性英雄角色,当他说出“抓住这些motherfucker”时全场鼓掌

5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波士顿中国人真多啊

60分钟前
  • 巴拉小魔仙儿
  • 还行

穆中无人就是干,全城通缉抓坏蛋。易燃易爆夜对战,邻居老王瞎添乱。中国小伙诚点赞,留学女生扼腕叹。恐袭无情人有善,以爱之名驱暴乱。时间铺陈连成串,美式旋律真震撼。

1小时前
  • 之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