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三季

欧美剧美国,英国2016

主演:古古·姆巴塔-劳,麦肯兹·戴维斯,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凯莉·麦克唐纳,杰罗姆·弗林,埃里克斯·劳瑟,爱丽丝·伊芙,詹姆斯·诺顿,迈克尔·凯利,马拉基·卡比,玛德琳·布鲁尔,怀亚特·罗素,汉娜·乔恩-卡门,费伊·马赛,本尼迪克特·王

导演:欧文·哈里斯,乔·赖特,詹姆斯·瓦特金斯,雅各布·维尔布鲁根,詹姆斯·哈维斯,丹·特拉亨伯格

 剧照

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2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3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4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5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6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20:21

详细剧情

莱西(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Bryce Dallas Howard 饰)生活在一个十分看重个人评分的世界之中,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给你遇到的所有人打分,自身分数越高的人,给他人打分的权重就越高。每个人的分数决定了他们能够过上怎样的生活。   库珀(瓦耶特·鲁塞尔 Wyatt Russell 饰)是一位喜欢游历世界的青年,某次,旅费吃紧的他参加了一项游戏测试的工作,没想到这份收入优渥的工作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内向木讷的男孩肯尼(亚历克斯·劳瑟 Alex Lawther 饰)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均被他人所监视着,为了守住秘密不被泄露,肯尼成为了黑客肆意操纵的傀儡。   风景优美的圣朱尼佩罗,内向平凡的女孩约克夏(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 饰)邂逅了光芒四射的凯丽(古古·玛芭塔劳 Gugu Mbatha-Raw 饰),两人之间产...

 长篇影评

 1 ) 黑镜:荒谬又极度不可能的近未来

很难评价黑镜是不是一部好片。它拥有极其出色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技巧,并且总有想要刺穿人类灵魂的勃勃野心。但另一方面,它的野心又过于庞大,以至于超过了编剧对世界的理解。下文将主要分析以这一集为代表的《黑镜》系列电视剧,为什么总错误理解了世界(含剧透)。此外,由于豆瓣不允许不评分写影评,所以我只好将评分设为相对中立的三星——即使我对第一集的评价要明显低于这一数值。 1. 第一集的剧情简言之又是一个人被科技异化、绑架的故事,并且它看起来比之前的黑镜离我们更近,简直就像是明天。在未来世界里,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会被量化为一个评分,而这个比信用卡记录更强大的评分将决定你在工作、购物、社交中的一切。所有与你有接触的人,将通过你在现实以及社交网络中表现,不间断地进行评分。 这个故事的“真实”在于它戳中了现代生活人们的两个痛点:评分和社交。这两个概念都存在一种讨好他人以博取好感的机制。但编剧在剧中对二者的指责仍然漏洞不断。 2. 对评分而言,毋庸置疑,现代社会存在很多评分系统,但这些评分系统均只在独立领域内发挥作用。比如对滴滴司机、外卖送餐员、淘宝卖家进行的评分,只在这些平台上有作用,并且这些评分均指向客观的“标准”,而非主观的喜好。同时,客观的标准也意味着评分是“可核验”的,你不能无缘无故给滴滴司机打一分,而需要给出理由。服务业都有“无效投诉”这个概念,如果你所处的公司没有无效投诉机制,那不是投诉概念的错,而是你所处公司的执行问题。 而正因为所有的评分机制都会对应着某种专业服务,这决定了评分系统最核心的机制是:去人格化而非强化人格。评分的本意在于,哪怕我不知道你是谁,也可以与你交易。但在黑镜这一集里,编剧“完美”地将社交与评分融合了起来,组成了一个超强人格的社会,人们居然根据彼此的历史、朋友圈、性格来评分,然后决定一个人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这简直太不专业了。我不相信未来那样一个人人都很忙的“冷漠社会会闲得蛋疼来琢磨这些鸡毛蒜皮的鬼东西。我所认识的投行狗只在发公司广告的时候才看朋友圈。 编剧对于“社交”的狂想也超出了边界。在朋友圈世界的我们当然也很爱装逼,但我们很少想要“被迫炫耀”。社交的确是我们虚荣的一种需要,但从来也永远不会是我们的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在真实世界发被咬了一半的饼干再配上咖啡的照片,然后让人匿名打分?大家早让你个绿茶婊负分滚出了。现实世界的我们虽然爱装逼,但也最恨别人装逼,反倒是很少或从不发朋友圈的人因其惊人的自律而让人肃然起敬。因此,如果真有这种基于社交表现的熟人评分系统,如果实名,所有人都会向满分一骑绝尘;如果匿名,猜猜会有多少人在两分以上? 注意,以上所指出的并不仅仅是针对细节的吹毛求疵。适当的简化有助于对本质的理解,但如果对一种概念的拓展超越乃至歪曲了它的本质,那针对这一概念的一切批评都将变得毫无依据。 3. 总结一下,所以黑镜的惯用技巧是什么?是假想一个以某种科技为绝对主导的世界,让一家无脑公司开发出一种绝无可能商业应用的产品,然后把人性之恶调到最大最荒谬,最后将悲惨的结果诉之以科技对人的异化。 按照这种框架,我完全可以构思一个未来中国一人一票的直接敏煮,然后因为鹿晗迷妹太多当了元首,以此批判敏煮荒谬的故事。再构思一个公司只用主观评价考核体系,用同事评分确定你的工资,最后论证人事考核制度就是垃圾的故事。这有意思吗? 也许很多人觉得我类比不当,但黑镜的技巧也只是这个故事的高级版本罢了。这类故事都是通过设计出一个待批判事物的不合理变体,再加上人的极端不理性,最后以某一些戏剧性事件为催化剂(比如鹿晗英勇拯救了一个迷妹的老公,导致男性也纷纷变弯成了他迷弟),论证就水到渠成。 4. 可所有这些假设前提都是错的,未来不会有这样的社交体系,也不会有这样的评分系统,剧中人们的反应更不真实。不给4.3分患者病床的医院会被民众恶性报复而导致差评;如果我和好友在电梯聊天出来分就跌了,我也会马上给好友报复性差评。一方面势利眼机构可能因为基础民众的不满而倒闭,最后导致这套评分应用系统崩溃,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恶意差评——我总能猜到谁对我不满意了,会导致“向底部竞赛”的囚徒困境双输结局。更不用说那条“打四分的人打分权重更大的设定”,这样的设定如果存在,社会早就被暴力推翻了。所以这个荒谬的体系注定要崩溃。那在这荒谬体系中所推导出的结论,又有多大意义? 简单回想黑镜1的几个故事,其实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问题。首相的故事里,民意不可能那样愚蠢地迅速改变,媒体不可能全都好无操守地一边倒报道,首相也不可能真的去X猪——你今天敢为了公主X猪,明天敢不为了平民X猪吗?干脆自杀好了。真人明星秀的故事里,未来的消费社会不可能是一副1984物资紧缺的样子,消费品少的可怜,黑人小哥在最后的倒戈也完全是导演上帝之手操纵的结果。说到底,搭好一个荒谬世界的台子,再按自己的理念控制人物的走向,这简直不要太容易。可仔细想想,这样的世界真可能存在吗?这样的情节真会发生吗? 黑镜的确戳中了现代人焦虑的部分原因。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因为科技疏离了,人们是该反思,但不该以这种粗暴的,本身完全不加反思的方式。它的模型粗糙又近乎诡辩。 我也曾反思,为何从第一季起就对黑镜系列感到不适。大概是因为,剧中所有主角的遭遇都太过悲惨,而他们本不至于得到那么悲惨的结果。人物的行为动机本应朝向另一个可挽回的方向,可最后最后却像提线木偶一样被编剧控制了。所以首相才迈向了猪,黑人小哥屈服于真人秀,满身烂泥的姐姐在婚礼上发出哀嚎。在这些场景里,我感到的不是科技和媒体的反思,而是对编剧导演力量的恐惧。 黑镜系列一直想塑造荒谬又无比真实的世界。但很可惜,它最终达到的总是一个个荒谬却极度不可能的世界。 在害怕、警惕什么东西之前,还是先多了解了解它吧。 ——————— 最后想补充一点:身处在很多评分体系中不可怕,身处在一个不合理的评分体系中才可怕。如果问我,平时会看京东淘宝饿了么airbnb的评分吗?我会回答说:当然有。因为这些评分有效啊!有了它们,我们真实地避免了更多假货和诈骗,怎么忽然就讨厌它们了? 我们真正讨厌的,明明是“错误的评分系统”。女主角明明只犯了一个小错误,就一失足成千古恨堕入了地狱。可这种愚蠢的评分系统是编剧赋予的,而不是现实世界赋予的。如果说现实中一定找一个近似,那就只有政治审查制度,是专制的锅。现实里的商业机构为了更盈利,怎么愿意让口袋里有现金的你遭受这种委屈呢? 也许,人们爱这些故事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人可以借此把自己的不完美都归因于外在科技而不是自己:没有了手机就会好好学习,没有了评分系统就能认真做自己。却从没想过,问题从来不是手机电脑app带来,而是我们自己与生俱来的。我们原本就是这幅模样,却不加反思,却还想要编个故事造成出个恶魔,再假装是被恶魔给勾引了。

 2 ) 《黑镜子:急转直下》|我们有没有做错事的权利?




     《黑镜子》在奈飞接手后,一次性放出了六集,剧迷简直有些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尽管换了东家,但原班人马还是让这部剧保持了其一本正经的大开脑洞,讽刺科技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风格。还是像以前一样,一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一个主题。第一集《急转直下》,直面的是现代社会,社交网络给人带来的异化、大数据的暴力面、社会分层的残忍以及更为重要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做错事的权利?”
 
社交网络:我们的生活意义就是晒旅行自拍和美食?
 


     从微信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强调的,媒介的形式会影响承载的信息内容。微信让以前QQ空间和人人网的日志成为遥远的过去,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精心的用长文表达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配上精心挑选的图片和音乐。多数人都不会再发超过一百字的状态,于是图片成为最重要的载体,图片中最能展示自己生活的可能就是自拍了。为了显得自己是个热爱生活并且生活丰富的人,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晒各种自己旅行的照片,自己吃美食的照片,自己孩子的照片……总之,就是要自己显得不仅过着好生活,还要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好人,喜欢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有时候自己真的有些反感,可是随便向周围人一提,得到的更多的是大家的冷嘲热讽,说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确,因为晒旅行、晒美食、晒健身、晒孩子、晒幸福都太政治正确了。Living well ,being good, the wonderful可能是我们能追求的所有价值,人家在晒,说明人家过得好,你其实也想晒,只不过没东西晒而已。但这个问题细想起来,为什么政治正确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反感呢?我想可以我们有时候会跳出来,好的生活就是去旅行、去吃美食的窠臼,我们会想,这就是真正的好生活吗?这种生活是不是就是将以前被批评的享乐主义装点的高大上一些。即使不提这个古老的命题上的争论,各种晒同样的幸福,给人造成的审美上的疲劳,也说明我们可能不仅需要追求好生活,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对于好生活的理解。我们想看到真正的对于生活的感受,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好生活”。不过更讽刺的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向女主一样,晒了美美的早餐,但其实并不好吃。很多人晒的照片,可能根本不是自己的好生活。这点,不是比享乐主义和单调的好生活更讽刺吗?
 
      大数据的暴力:我们的评价体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看完这一集,出门的小路上,一个外卖小哥后面很没好意在背后超我喊,“唉,唉!”,让我靠边,我当时确实很生气,想着如果真有剧中打分机制的话,可以教训一下这种不讲礼貌的人。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存在各种打分机制,各种消费类型的APP几乎都有这个功能,也确实给予了生活很多便利。现在去陌生的地方都会看一下网站上的评分来选择吃住。整个评价系统确实用大数据积累了很多信息,同时让信息以有效的方式服务日常生活。如果真的设计出剧中的评分体系,并且评分体系能运用到各种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很多很好的作用。中学时,班上总有坏学生,他们欺负同学惹老师生气,我当时就会想着,如果我当了地球统治者,就把这些人发配到月球去。有了这个评分系统,我就可以让这些人远离我。那些生活中其他各种令人讨厌的人,我也可以想办法惩罚他,而不用付出过多的成本,仅仅手指一划。这个时候,等于将权力赋予每个人,我不需要当地球的统治者,就可以达到我的目的,这简直是最民主的制度发明。可是问题来自于大数据的暴力,大数据可能提供很多信息,但它不能提供个人的独特经历,当所有人都以一个数据为标识时,每个人的独特经历就成为暴力的对象。女主在剧中本来是一个分数不错的人,几个阴差阳错的细节就让她分数降低,即使在路上都没人愿意载她,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坏运气,因此大数据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将暴力施向你。不仅如此,如果大数据是一种权力的话,那么权力最可能的问题就是资源占有带来的不平等,女主的朋友娜奥米可以请最顶级的数据分析公司给自己打造最精细的数据提升计划。这指向了此剧批判的阶级分化与隔绝。
 
        阶级分层:我们面临了越来越精致的分化与隔绝


    以前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如果现实真的如思想家所说的,社会是如此的不平等,那么为什么那些穷人不反抗呢?为什么会有那么残忍的奴隶制,采邑制……各种制,后来我才明白,其实多数情况下,不平等的系统都是很精致的,而且在不断精致化。我们会发现修养、礼貌、好身材、努力程度等等这些我们认为是对的东西,成为判断人是否是应该取得好生活的标准。于是,我们就像女主一样,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需要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用上层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要自己做橄榄酱才是热爱生活,在她眼里甚至在多数人眼中,女主是那个积极上进的人,与她形成对比的是,她那个只知道打游戏,对别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分数不怎么在乎的弟弟。他弟弟是不努力的卢瑟。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想别人,也这么想自己。正是这种想法,让这个不平等的社会显得是如此合理,以至于我们想要的就是努力过的和那些上层人一样,而不是去改编不平等的结构。现实可怕的就是资本的再生产,娜奥米因为自己本身资源占有的优势,她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自己的身材,她可以找一个同样多金的老公,甚至在剧中的终极评价体系内,通过数据分析公司提供的出色项目规划,她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分数。而女主尽管已经做到了她那个位置能做到的绝大多数事情。但可能因为很小的几件事情,就断送了她整个规划。这可能就是现实最讽刺和让人难以接受的吧,更可怕的是,现实往往更加残酷吧。
 
               “我们有做错事的权利吗?”:后现代的意义在于解构和反思政治正确


    无论是好的生活是否只能是朋友圈中的照片,还是大数据给人提供了最平等的权力,抑或是社会精致分层的策略,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指向一个更加宏达而抽象的问题,“我们有做错事的权利吗?”旅行、美食、健身、甚至是看书、看剧、看电影,所有的这些政治正确的事情就一定要被做吗?在社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热爱生活,懂礼貌,积极健康,善待别人吗?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拼命努力往上爬,过上“上层人”所过的生活吗?可能很多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事实上我们从小到大都教育几乎都是这样的。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修身齐家,还是西方启蒙以来的强调的个人努力,所有的都指向很多“现代价值”,而现代价值中,过好生活,做好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就是政治正确,你很难有理由的反对。但世界永远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们要追求美好,美好给我们带来秩序,带来享受,带来幸福,带来快乐,但有时候我们不想美好,我知道要讲道理,我知道要努力,我知道要讲礼貌,我知道不能说F word,但是我就想说,即使不完美,即使是错的,我知道这是我想做的,这才让我感觉到我活着,让我感觉到真正的价值。有时候,我们知道美,我们知道对,我们知道我们应该的一切,但值得感谢的是,我们应该有不这么做的权利,我可以不这么做。所有后现代的理论给人的意义不正是在这里。但可怕的和让人痛苦的是,这永远是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一味的坚持做错的事情,可能过不上好生活,可能被现代体系认为是卢瑟,也可能被人认为是现代体系通过更复杂更精致的方式合法化不平等,让更多的人不去竞争,醉生梦死。这可能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和悲剧吧!

 3 ) 每一集里不得不吐的槽

在给这部剧写短评时,有一堆标签等着我选,第一反应是科幻。但是想了想,这其实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科幻剧。回顾已经出来的剧情,这部剧的主题应该是对生活的延伸和放大。许多我们看似很科幻的剧情,其实一直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或者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但还未被大众所知。 比如,前两季比较科幻的男友死后用机器人代替,这两天我刚好刷到新闻,一个程序员在他朋友死后将他的社交网络所有信息收集起来完成了一个可以模拟他聊天的程序。而屏幕世界那一集又与现在的直播热潮有着微妙的相似。总统艹🐷更是和科幻不沾边,更像是社会学实验。 对这部剧的定义可以避免很多对剧情的偏见,好了,我们具体来看看前面几集的剧情。 第一集: 要不是看评论我还真不知道女主是侏罗纪公园的女主。总的来说,第一集并没有给人太大惊喜,主要是前些日子出来的《世界奇妙物语2016秋季特别篇》里第二个故事跟这一集的重合度太高了,都是主角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失去了自我,每天为了别人更好的评价而活。但是奇妙物语比黑镜强一点,虽然结局都是主角从追求评价的束缚中脱离出来获得新生,但奇妙物语多了一个反转,主角有了女儿以后,还是无法无视女儿的评价走回老路。 的确,很多人也许都能看透社会给我们的一些束缚,然后扯上一堆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要做自己之类的鸡汤。但从客观上讲,人总是群居性的生物,没有修炼到太上忘情,你和别人之间总会有羁绊,也就总有一些你必须在意的评价。女主最后fuck说的爽,但要知道这一集里分数是和社会地位直接挂钩的。女主出狱之后的故事应该更有看点,厌恶虚假的评分,又不得不生活在这种社会里,两难之下的抉择,有扩展成长篇的潜力。 另外,讲个笑话,这有种评分为王的社会,淘宝怕是要一统世界😉 第二集: 不得不说,前两集是我没有给这部剧打满分的主要原因,讲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没有那种期待结局的紧张。尤其是第二集,看到虚拟测试那里我就知道故事要讲虚拟现实的多重嵌套,最后主角肯定要分不清虚拟和现实了。 剧情跟我想的一模一样,这也应该算科幻老题材了。王晋康的《七重外壳》就跟这一集的核心一模一样,而且小说里还是七重嵌套,对人脑的认知也有一些讨论。 最后吐个槽,对于这种靠心理阴影吓人的测试,我觉得主角喊STOP是没用的,应该喊“滑稽滑稽”或者“呼神护卫”才对(手动滑稽) 第三集: 说个很有意思的现象,B站科普弹幕介绍恋童癖在国外有些地方是非常严重的事,但很多弹幕都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没有真的去猥亵幼童,顶多有些人感觉很恶心。事实上,于我而言,作为一个老司机,我只知道幼童类的色情视频是违法的,但是通过弹幕科普我才知道恋童癖在国外一些地方是零容忍的。咳咳。。看来国内法制建设有待提高。。 这一集我觉得有两个核心,一个是表面上对恋童癖,出轨男等的谴责,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另一个深一层次的核心就有意思了,在我看来,扩展来讲这一集的本质和一些超级英雄漫画有很高的相似处。超级英雄靠超能力制裁他们眼中的罪犯,而这集的幕后黑手靠窃取他人隐私来达到目的。本质上两者都是通过超出普通人的能力实现私刑,只不过喷火飞天是识别度更高的超能力,而黑客能力是特定条件下的超能力。而且两者都是不受规则制约的,超级英雄的很多漫画都在讲不受制约的超能力会造成的各种后果,这一集偏向会造成坏的结果。 而且这一集的幕后黑手,先是获取别人隐私,证据获取程序不公正。然后通过无人机直播看两个恋童癖自相残杀,喜欢看杀人直播的都是什么人,暗网上的一群心理变态而已。最后还言而无信,而两个恋童癖甚至还没造成实质意义上的犯罪。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幕后黑手是个很暴戾的人,他今天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制裁恋童癖,明天就有可能从自己的道德观出发制裁生活里看不顺眼的人。如果他是个狂热的宗教徒或者种族论者,那就更加可怕了。 单从这部剧,是对网络隐私泄露造成的暴力行为的一种担忧。 总的来说,前面三集都是关于科技伦理的讨论,但是题材都没什么新意。 第四集: 开头有个小彩蛋,酒吧里放的bgm是JOJO的ed《Walk like an Egyptian》,开心😁。 不过接着看下去才知道这些彩蛋都是作为各个年代的标志而存在的。这里有个小建议,有些彩蛋感觉没必要给特写,直接作为背景存在让观众自己发现可能更有意思。这一集的细节都把握的很不错,包括每天晚上的倒计时,年代不同one week later的字体也跟着变化。 这一集信息量比较多,先以为是穿越,后来发现是意识上传,然后原来是人口老龄化,当然女同问题贯穿全剧。这些剧情都是逐步通过对话揭开的,处理的很好。 接近结局的时候,本集终于抛出了终极问题,没有亲人陪伴的永生是否有意义。这让我对这一集高看了一眼,终于开始考虑永生之后的问题了,没有这层本集不过又是处理不错的烂大街题材。但是,当我以为黑人老太太就此选择长眠的时候,编剧狠狠打了我一个耳光。老公死了,我再找一个不就行了。。ORZ。。完全是强行背离黑镜一贯以来的结局风格啊,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但当他们获得永生,他们又能开心多久呢?两个人在一起喝酒跳舞到服务器崩溃吗?这个问题恐怕拿一季来都讲不清。 第五集: 本集是目前为止我觉得最棒的一集,也终于找回了黑镜前两集的那种感觉。这一集涵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政府洗脑工程,个人意志的觉醒还有人类基因优化。 这一集是目前为止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这里的蟑螂就像历史里二战时期纳粹统治下的犹太人,还有美国南北战争前的黑人。当周围人告诉你这个人种是劣等的,你伤害他没有任何负担,发生的就是剧集里的场景,而且会更加可怕,蟑螂的外皮只不过是这种舆论导向的具象化。 人类是感官动物,你的直观感受并不都是真的,当你接受的信息都被人操控而你毫不自知,那跟《黑客帝国》培养舱里的人没什么两样。延伸开来,现代生活里影响人认知的信息已经不在局限于视觉触觉味觉,更主要的是各类媒体的新闻信息,当这些都在GOV的操纵下,而你懒得去分辨真伪,那你离成为傀儡又有多远? 避免成为傀儡的办法就是形成自我认知体系,这里我不太懂就不多说了。 在本集军事行动中,美化系统让士兵远离真实的血腥场景,杀起“蟑螂”来毫不犹豫。没错,这里影射的就是现代战争中越来越科技化的作战流程,你按个按钮然后在屏幕里看到一团硝烟,目标就这样消失了。没有鲜血淋漓,没有战后心理创伤,没有开枪时的犹豫,甚至无人机的操作台都像一台游戏机。生命变成一堆简单的统计数字,这只会提高屠杀效率,让政客对暴力掌控更加完全,很不幸我们的战争形式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整个故事的背景,人类基因优化计划,这个老生常谈的东西,在此不再多言。 最后,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当我们安装某个软件或者签协议的时候,不要一直按下一步,仔细看清楚,免得将来后悔😃 第六集: 目前放出的最后一集,时长非常给力,题名《死亡笔记:众筹》,又是被讨论过很多次的剧情,但强行披了层科技的外衣。影片进行到一半就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BUG,主要集中在这个杀人凶器机器蜂上,我无法理解它们采蜜为什么要用图形识别,在一片陆地上寻找到花的图像有多难要耗费多少计算资源不说,那些被叶子盖住的花你怎么办。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强行为后面政府安全部门开后门做妥协。再者,全英蜜蜂的控制中心居然都没几个人值班的,而一个有政府安全部门插手的项目随便就被人全盘接收了。就算按现在科学家对这种可自我复制的智能机器的警惕度,这种蜜蜂能不能问世还两说,更别说蜜蜂里居然没有强制下线的安全功能。 以上是我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写的,如果没有最后的反转,我会给这一集定义为失败,但真是这个施暴者变为受害者的反转让我觉得第六集是最好看的一部,而机械蜜蜂的BUG也有了缘由。这是整个三季黑镜里最让人警惕的一集,并不只是警惕我们网络暴力的危害,更应该警醒谁给了幕后黑手给予他们死刑的权利。没错,正是失控的科技。 幕后黑手的文件揭示他的目的是让那些在网上肆意发言的人了解自己言论会导致的残酷后果,看到后面我才知道代价不是排行榜上受害者的鲜血,而是那些阴暗角落里为死亡投票的看客的性命。这让全篇笼罩着一层宗教色彩,整个计划更像是一场审判仪式。上帝借人类的手打开潘多拉魔盒,盒子里飞出来一群机械蜜蜂。机械蜜蜂只是智能设备的一个缩影,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手机都可能成为审判的工具。问题是审判的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有自己判断标准的人类。这一集也是第三集的延伸,第三集的黑客处于现实科技水平费尽时间也只能审判少数人,第六集处于近未来科技水平审判了整个英国的键盘侠。当科技继续发展,在某个遥远的未来,也许单独一个人就跟能窃取上帝的权柄,审判整个人类。 讲到这里开个玩笑,技术宅真可怕😁 这一集也为整个上半季做了一个总结,最有可能毁灭人类的正是人类自己,迷失在虚幻的空间,被虚假的信息操纵,被科技造物毁灭。科技的发展永远不能缺少这种自我警醒。

 4 ) 关于第四集的一些个人想法(剧透分析)

首先,似乎有一个总体上的悖论:San Junipero,简单解释为一个重生之地,而编剧将存在于或曾经存在于本来世界(暂且将人原本存活的世界称为本来世界)的人们输送到此地,从逻辑上来说就已经承认人们必然与此地产生关联。此时相对于重生者们来说的这个虚拟之地已经变成相对虚拟的意义了,而剧中又展现出碎玻璃的自动修复,表达出时间空间与重生者的绝对不相容,那么从绝对意义来说,砸碎玻璃的人甚至都不能存在于此时空中,当然也无法推开酒吧卫生间的门。所以从大方向而言,承认这一点才能放下疑虑,假设出可行性。 其次,假设承认了重生者与San Junipero的统一性,那么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此地与本来世界的差别。这里的人有临时的,有已经存在很久的,死后到来或可永生,世界不能被改变,此世界模式下只有此地等等,那么虽然没有更多的剧情延展,也可以大胆预测这里早就是地狱了。在剧中,女主对凯莉说她第一次来San Junipero,而且根据后面女主在“永生”之后执意要凯莉来陪伴她,那么可以说明是此虚拟世界里只有此地,只有一个叫San Junipero之地,需要明确这一个观点。而在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虚拟地的情况下,剧中看似正常的社会秩序,与本来世界一样的酒吧、街道和各种房屋的存在就很荒诞了(凯莉为何能突然拥有住宅+文章开头的悖论),因为本来世界的向死而生与此虚拟之地的永生概念(剧中女主说“永生有多美好”,不知其含义是真正的彻底永生还是说相对又可以活很久但可以选择死亡)就有着本质的不同了。人类的本有观念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体制和自我意志将要崩溃,虚拟世界的房屋、车辆以及人类交际行为等将会与本来世界彻底决裂,呈现出奇怪的概念。 继而,从人的角度讲,重生世界的体验者和居住者都有着本来世界的记忆与行为思考模式(参见剧中人物的对话),那么可以说明重生之地的人的大脑完全与死者或体验者的相同,仅仅,换了虚拟躯体。在本来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穿梭的人方面的内涵铺垫的不是很够。 最后抛开科学架构来讲故事本身: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写到了关于此类剧情的“反抗”意味,摘录如下:“关于《黑镜》,我们只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黑镜》为什么不设想反抗?我们不断地看到在技术世界中被笼罩、被围困,无处可逃的人。/我们可以说,《黑镜》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科技对人的宰治,这个母题被过度地反复使用,终于在第三季被用烂了,也耗尽了观众全部的新鲜感和耐性。/如何想象反抗,几乎成了检验这一类题材影片的试金石。就像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年就批评现代主义,把我们生存的世界描绘得异化、荒诞、毫无出路,并不是多高明的艺术,唯有当你设想了反抗的方式,才能衡量出一部作品的复杂性和重量。/反观《黑镜》第三季,则彻底放弃回答这个问题。剧情带来的压抑和绝望,与其说是深度,不如说是一种最乏味的肤浅。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异化,技术世界的虚无或者荒诞感,或者人的孤独与绝望,已经难以计数有多少影片在重复生产这些命题。以至于这都反了过来,接受这个程度的反思,成为塑造资本主义条件下中产阶级个体的必要条件。”不得不说这样的评论虽极端但有理有据。而其实在第四集中还是有一些隐喻的“反抗”存在,只是稍显无力。 比如当女主执意要凯莉留下时,凯莉激动的一番表述,提到虽遭遇背叛但相守49年之长,这样的时间跨度可能在虚拟世界里不算什么,但在本来世界是足够“沉重”,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比一生都长,在向死而生的本来世界中的49年无疑是宣告“真实”的份量与弥足珍贵,而之后凯莉的一句“你想永远活在虚假的地方么?!”更是为本来世界的发声。只是有些讽刺的是一个沾花惹草的男人终究因为女儿而选择勇敢彻底结束,并且凯莉也因为丈夫爱女的举动而原谅并打算追随,是否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终究没有血缘的感情不那么牢固。。。而又有所挽回的是她选择将身体葬于家人身旁,意识去跟随女主,又可以看出自由而热烈的爱也是可以让人作出或勇敢或充满牺牲的决定的。 “outside”,剧中人提出的“外面”或许就已经暗示了人们内心的某种压抑与缺憾。终究,带着本来世界的大脑无法在重生世界存活,可重生世界的最大意义就恰恰是带着本来世界的记忆来到新世界的“重生”意味;若没有本来世界的任何经验,完全崭新到重生世界,那么我相信因为是全新,所以人们会有一套新的世界运行秩序,这在未来科技或许是行得通的。“新人”们若完全不知有过往生的话,那么这代表着某种重生的无意义,它的意义仅仅体现于本来世界的生者快死时作出的选择上,而且从他死亡的一瞬间意义截止,无关重生者。 到结尾,欢快的音乐伴随着看似唯美而浩瀚的无数“终端大脑”,算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展现。此时,你是该随着永生而狂欢,还是因为冰冷的虚拟而深思?

 5 ) 第二集:最恐怖的一幕是最后助手做的记录

刚看完的时候有一处觉得并说不通,就是女友突然出现揭发科技公司阴谋和交待盗用银行卡的事。但是仔细想了想,明白了其中逻辑之后,才发现最后助手写的那句话才是最恐怖的点睛之笔。

对于这个“游戏”原理,我的理解场景都是根据男主脑里已经存在的记忆构建的。如果女友真的查处了科技公司的情况,这些信息并不存在在男主脑子里。那也就意味着女友说的那些话并不是事实,而是程序生成的。如果这么想,那么这个程序就是将男主的恐惧感步步升级,直道被恐惧致死都没有停止。那么程序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恐怖第一级:小蜘蛛
可能有小时候的记忆,可能是飞机上看的电影。总而言之,程序第一次的试探从最低级的恐惧感开始。而他几下“踩死”蜘蛛,就意味着这一级的恐惧测试完毕。恐惧感升级。

第二级:反常识现象+高中恶棍
一是画在动,再加上突然欺负过自己的同学出现,但是只是站在那不动。这种恐惧感已经要比小蜘蛛强化多了。

第三级:前两级元素融合
前三级基本上就是把过往痛苦的回忆无限放大。在这一级的时候,程序仍然在根据大脑已储存的信息在构建恐惧。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不是在深度刺激,也并没有在创造恐惧。

第四级:瓦解信任体系+前三级元素
这是程序第一次创造新的恐惧。女友出现带来两条重要信息。一是游戏公司不靠谱,二是自己盗用了银行卡。在男主的记忆里应该存在一段拍照并发给女友短信息的记忆。男主违规偷拍发给女友一条信息,在那一时刻女友是男主最信任的人。而且他能孤独一人周游世界那么久,想必身边特别亲近的人可能也屈指可数。如果被女友背叛,那可以说他失去了当时唯一能和亲近的一个人。想想还是很害怕的。告诉他游戏公司在骗人,瓦解了他对这个测试的信任,是为了再次升级埋下的伏笔。当然为了增加恐惧感,程序还是根据记忆重现了一些前几级的元素。心理+感官双重刺激。注意,游戏公司助手一直在问男主发生了什么。并且强调感官他们是做不到的,有些事并不可能发生。而且根据监控画面,助手全然不知男主经历了什么,只能在事后听男主描述。

第五级:恐惧却不能逃离恐惧
上一级已经让他失去对游戏公司的信任。所以通往access point的每一步他都在怀疑助手的指示。当你感到恐惧的时候,逃避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程序特意安排一条绝路,这纯粹心理上的恐惧,没有感官刺激。直道男主开始怀疑人生,质疑自己的存在。

第六级:“现实”
无论男主家里发生了什么,必然是有让男主感到胆怯去面对的事才催的他去周游世界,并且回避妈妈的电话。和上一级相呼应,害怕还躲不开,没有比这个更吓人得了。

第七级: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机器的学习能力远超人类认知体系
为什么我觉得助手做的解释才是最最最恐怖的。记得助手一直在问男主他看到了什么吗?是因为游戏公司的测试人员也完全不知道电脑究竟给男主展示了什么样一个画面。他们采集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测试后和被测试者沟通。当程序用0.04秒就通过深度学习摧毁了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并致死,而设计和观测程序的我们却全然不知它究竟做了什么,这难道不让人脊背发凉吗?

对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我赞同一些悲观者的观点。当人工智能出现那一天,人类文明可能就开始毁灭了。因为人类有且只有一次机会发明一个比自己还聪明的机器,之后这个机器便会开始统治人类。这个寓意也零零散散的在这一集提到。在男主进入鬼屋的时候,女助手说恐惧感会持续升级,直道你认为你不能承受了为止。“不能承受”是个很主观的判断,被测试者就算觉得够刺激了可以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他承受力的极限,也不意味着游戏程序已经找到了最佳的兴奋点。一旦程序的智能程度达到了这一层次,它便会主动走出设定边界去寻求最优解。不幸的是,这个过程是程序学习来的,而是不可以被工作人员直接控制的。所以悲剧发生了,游戏公司却只能像是局外人一样观察并记录测试者的一句话而草草收工。科技的发达,带来的却是对未来的恐惧。

 6 ) 第二集终极玩家——细思恐极

      黑镜系列很多都是可以当做恐怖片来看的,最有意思的是剧中的故事和人设以及剧情的走向,这一切都让你觉得这是有些许超前但却并不遥远的未来,剧中的一切都有可能真真实实地发生。于是,细思恐极。
      这次第三季第二集的内容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在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惊讶于一次又一次的幻境套叠,惊讶于Cooper最后的死亡。但在后来细刷之后,我觉得Cooper没死,但是他已经深陷在潜意识的漩涡里再也出不来了,换句话说,Cooper在意识层面上自己杀了自己。
      Cooper每一次从觉得自己恐惧中脱离,实际上都是在向意识更深的恐惧层面进发。首先他受游戏程序的影响开始进入程序,结合现实体验和虚拟世界的时间是5点38分。但是他扭曲意识,挖掘内心,最开始虚构的场景是他偷拍箱子内容。他内心恐惧的层次由此深入,依次出现,分别是:
      1.他想偷拍但害怕被发现。幻境为:Katie出错,他趁机偷拍箱子内容,成功发送。可是,他险些被发现,KatieKatie很谨慎,虽然出去了但是回来得非常的快(墙上时间不到一分钟)。他也很厉害,动作很快,没被发现。(这里明显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他自己游历了很多地方,在这个阶段,自视甚高。)
      2.他发现这个游戏模拟出来的事物很立体有真实感,有点害怕。幻境为:Katie控制游戏影响他的大脑,让他看到的那个小松鼠越来越立体真实。但是,这个时候,他还可以保留自己的触觉,而且那个松鼠是有些卡通的,游戏也是那个他很小的时候就玩过的打地鼠。所以,他虽然担心害怕但却有有些兴奋,有些期待。
      3.他以前玩过这个公司的一款惊悚游戏,他害怕他们会利用这种技术做恐怖游戏。幻境为:他得到进一步测试游戏的机会,还见到了日本人老板。那个日本人表现出对恐怖的痴迷和执着。于是,游戏的真实版本就是那个幽灵游戏的升级版,或者说真人3D体验版。甚至为了效果带他来到了全实景的恐怖城堡。在这里,他依次见到了小蜘蛛,高中恶霸Cosplay版和两者的结合体。虽然慢慢地进入到他的童年阴影级别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失去对自身的完全控制。这些都更加恐怖,也都越来越吓到他,可他也很快就意识到是假的了,恐惧感也随之消失。
      4.他开始害怕这种虚拟能力,怀疑公司的目的,怀疑Sonja的目的。幻境为:Sonja出现,说出这家公司这项技术是非法的,且暗示为此已经死过人了。之后,Cooper否认了这种假设,但是却在Sonja的黑化上失去全部控制,失去了对场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之后,意识反抗崩塌,恢复了Katie和他的通话,恐惧感再次加深,安慰自己之前的搏斗都是假象。
      5.他害怕Katie不顾及他的死活,强行进行游戏。幻境为:他在Katie的指引下,准备离开游戏,回到真实世界,却发现Katie是骗他的。他没有见到自己以为的母亲上吊的景象,而是发现游戏失去控制,自己失去了记忆,变得和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一样,不认识自己了。在这里,开始进入他的潜意识(潜意识通常和我们自己以为的意识不一样)。他进入几乎崩溃的地步,再一次反抗,意识自我安慰之前的一切都是虚构,自己就是在那个日本人的办公室里,成功退出可以回家了。
      6.他离开家那么长时间,有很大部分是担心自己还要再一次面对父亲痴呆症的情况。幻境为:他安然回到家,母亲一切安好,却已经不认得他了。和父亲一模一样,至此,来到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崩溃出现,很想像从噩梦中醒来一样,醒来发现,自己还坐在那个最初的白色办公室里。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为了逃避最深处的恐惧,他认为自己是在手机电话打过来的时候干扰了信号而死去了。
     至于,Cooper的死是最后的幻境,有很多原因。比如,来的那个日本人从里到外一身黑,这是日本人和西方人在葬礼上才会有的装扮,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Katie最后写下的记录是0.04秒,这个时间不可能说出完整的单词的,人类做不到。比如,最后的话是“CALLED MOM”,Cooper这种美国人才会用Mom,英国人用Mum。故事发生在英国,Katie明显在英国生活了很久,最开始见到Cooper的时候还叫错了名字,而且发音有鼻音。所以,Katie应该写Mum,而不是Mom。
    我觉得,一步一步进入内心深处最恐惧的所在,却无法面对,为了逃避不惜死亡很顺理成章。而且,最恐怖之处就在此,Cooper永远无法离开那个幻境世界了。现实中的人以为他还在游戏里,可是他已经在游戏里从意识上杀死了自己,自己认为自己死了,放弃意识了。最引人深思的也在此,我们对于真实的判断是大脑对各种感官信号的判断,那么如果大脑被欺骗了呢?如果大脑知道被欺骗也无法自救呢?那什么才是真实?换句话说,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会不会就是一个梦而已?
    如果不是,那技术的飞速发展会不会带我们去一个类似的世界?我也不知道。这就是黑镜的魅力吧。不断地抛问题给看客,又傲娇地总是给出最黑的回答。

    
   

 短评

1】你看 评分 就这么重要 2】有这么牛逼的技术却用在开发恐怖游戏上?!3】可怕的是真正的犯罪者,却以为自己就是正义 4】第二集中的高科技的正确打开方式 5】新世界より 6】送给网络暴民的礼物,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9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4 5 6 集真是渐入佳境.其实前两季也有一般般的故事,猛踩第3季的人,能有点基本的判断力吗,好歹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14分钟前
  • nakedgun
  • 力荐

看完第一集后过来打分真是有点讽刺

1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第一集就炸得小清新们原形毕露。

19分钟前
  • 榕十三
  • 推荐

我们已然活在了未来,讲真

21分钟前
  • 午夜滴长岛冰茶
  • 力荐

刚看了第一集 想想这个朋友圈点赞也搞得很道德绑架的世界啊

22分钟前
  • 餅乾
  • 力荐

四五六渐入佳境,一勉强也能看,二跟三什么鬼!抖个机灵就想上来凑数吗!开除镜籍!

2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一如既往的高品质

29分钟前
  • Simon Tien
  • 力荐

第一集:喜剧片第二集:恐怖片第三集:犯罪片第四集:爱情片第五集:战争片第六集:悬疑片

33分钟前
  • 克莱蒙特
  • 推荐

刷完第一集。总以为结尾那段女主能翻盘,打击刺激一下秩序。然而就只是顺流直下了。疯婆子加失败者。小遗憾。水准降落(六集看完,黑镜系列以前的感受是细腻,有些细节带来的震撼,现在流于快餐化平庸化。当然还是可看的短剧。只失去了力量。我排序的话:4=5>2>3>1)6太讨厌不参评

37分钟前
  • 推荐

几年后再看这种题材的东西,真就觉得有点矫情了,人类还没有那么愚蠢。

40分钟前
  • 杂食动物
  • 还行

好像大家已经不喜欢简简单单叙事的故事了。他们喜欢炫酷的设定,激烈的反转,深奥的立意。而我喜欢第一个故事,剥离掉科幻的皮,故事依然能扎扎实实地触动到我。反观前两季,剥离掉总统日猪这些博眼球,踩单车赚钱的设定,故事本身就很平庸,更多是兜售设定,而这一季,才是在认真地讲故事。

44分钟前
  • 西凉虫
  • 力荐

社会标准也会有种种魔心,我们总是活在他人的评价当中,费尽心思扮演各种角色用以讨好他人,因为自欺,所以欺人,到头来,你累我也累。真实未必最好,虚伪更觉恶心,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自勉。

4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豆瓣评分众生相甚至比电视剧本身都要精彩。黑镜换了东家,但其实主创还在,所以整部电视剧的情节走向,依然在他的把握之中。电视剧一直在拓宽新领域,好事,譬如第四集,有着极深的文学意义。第三集复刻白熊公园,后劲很足,可惜很多人都没看懂。其余不赘述。总的说来,新一季还是值四星以上的。

53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推荐

烂成这样真的太可怕了。。。

55分钟前
  • Tuscano
  • 较差

卖给奶飞之后风格确实变了,第一集尤为明显,把原本藏在语言里的尴尬放大到剧作本身。没有了反转,没有了冷峻,神剧下落到了凡间,成为了普通的科幻脑洞片。但是,这种风格又未必不好——反正都是讽刺,刻意一点又何妨?(第六集就是对只看一集就装逼叫嚣打一星的键盘侠最好的讽刺:)

56分钟前
  • Enigma
  • 推荐

就冲这恶心劲,给满分

58分钟前
  • 四是事
  • 力荐

1,推荐;2,较差;3,尚可;4,尚可;5,力荐;6,力荐。整季依然当得起五星。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

Black Mirror S03E01食用完毕!日常creepy设定居然展开出如此"温馨浪漫"的结局,不同于channel4的转变,对口味!

1小时前
  • 银白色的曙光
  • 力荐

希望所有网民都可以看下第六集…

1小时前
  • 暖晴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